2021年3月19日下午15:00,惠州科技馆展教部组织开展了2021年第5期(总第75期)讲解员专场业务培训,培训内容为:“探索宇宙”相关天文知识。我馆全体讲解员参加了本次培训。具体培训要点分享如下:
一、银河系、太阳系
银河系银河系在星系分类中属于旋涡星系,呈椭圆盘形,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拥有四条清晰明确且相当对称的旋臂,旋臂相距4500光年。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。
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英仙臂和人马臂之间的猎户臂上。太阳系八大行星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两组,一类为类地行星: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,自转速度慢,卫星较少,有水星、金星、地球和火星;另一类为类木行星:体积大,平均密度小,自转速度快,卫星较多,有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和海王星。
日心距排序:
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、海王星
体积排序:
水星、火星、金星、地球、海王星、天王星、土星、木星
质量排序:
水星、火星、金星、地球、天王星、海王星、土星、木星
太阳系还有一类天体,其围绕太阳运动,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成圆球状,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,其被称为矮行星。有冥王星(冥王星公转轨道附近发现了一些体积可观的天体,其中包括质量超过它的阋神星,不满足行星的定义,故在2006年被iau降级为矮行星。)、谷神星、阋神星、鸟神星、和妊神星。
二、“三球仪”(天文普及仪器,由代表太阳、地球和月球的三个小球组成)
“三球仪”揭示了太阳、地球、月亮三者的相对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天文现象,如一年四季的变化、四季星空的变化、一个朔望周期内月相的变化、日月食等,并标注了中国古代的部分星官以及二十四节气。
四季变化
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。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,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°26′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,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,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,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。
月相变化
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,在太阳光照射下,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,另半个球面是暗区(被自己挡住的)。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,会出现了不同的月相。
月相变化的顺序是:新月——娥眉月——上弦月——盈凸——满月 ——亏凸——下弦月——残月——新月。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.53天,称为一个朔望月,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。
星宿
二十八宿与三垣(太微垣、紫微垣、天市垣)是古代中国划分天区的标准。星宿寓指日、月、五星栖宿的场所。古人将黄道附近划分为二十八组,俗称“二十八宿”。 星空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,即为“四象”:东方苍龙,南方朱雀,西方白虎,北方玄武。
东宫苍龙所属七宿是: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
南宫朱雀所属七宿是: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、轸
西宫白虎所属七宿是: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
北宫玄武(龟蛇)所属七宿是: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。
二十四节气
正月:立春雨水,二月:惊蛰春分,三月:清明谷雨,四月:立夏小满,五月:芒种夏至,六月:小暑大暑,七月:立秋处暑,八月:白露秋分,九月:寒露霜降,十月:立冬小雪,十一月:大雪冬至,十二月:小寒大寒。
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道面划分出来的,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,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,没有闰月。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,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,与太阴月相无关。
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,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2016年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—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现行历法
历法,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,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。从分类标准来说,有太阴历、太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。
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太阴历,以伊斯兰历(回历)为代表。以月亮的圆缺盈亏为基准的朔望的周期称为“月”,奇数月29天,偶数月30天,12个月为一个“太阴年”,长度为354天。
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太阳历。决定年长的依据是回归年,起源于古埃及。
阴阳历是以朔望月作为月的单位,取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的阴阳合历,兼顾月亮绕地球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制定而成。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的农历。
世界上通行的“公历”(新历)实际上是一种阳历,而中国传统历法的“农历”(旧历)属于阴阳历。
三、恒星演化
恒星演化伴随着恒星的整个生命周期。依据恒星的质量,它的寿命从几百万年(最大质量)到数兆亿年(最小质量)。所有的恒星都从通常被称为星云或分子云的气体和尘埃坍缩中诞生。
在数百万年的过程中,原恒星慢慢稳定到平衡状态,成为主序星。几百万到几千亿年后,恒星消耗完核心的氢,膨胀变成红(超)巨星。小型和中等恒星最终会变成白矮星;大质量恒星可能爆炸成超新星,随后变成黑洞或中子星。